北京师范大学——《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6)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19-03-04 16:02:01

第六章  幼儿生活故事

第一节  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种类及特点


一、儿童故事的概念与一般特点

(一)儿童故事的概念

广义的儿童故事是指神话、传说、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寓言、历史故事等作品。

狭义的儿童故事是指以叙述事件为主,具有故事情节,比较适宜于口头讲述的幼儿生活故事。

儿童故事和神话、童话、寓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体裁有共同点,即都是散文体,都重视情节的构思等。但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点。如神话以神为主要形象,通过幻想,以离奇的情节,表达人们对社会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童话则是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故事。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虽然形式相近,但小说着重人物形象塑造,儿童故事则着重于叙事,在文学性的要求上没有小说高。

(二)儿童故事的一般特点

儿童故事属叙事文学的一种,它可以供儿童阅读,但更主要是用来讲给儿童听的,有口头文学的特点。它的主要特点是:

1、 题材广泛

儿童故事的题材范围很广,大至宇宙,小至细菌,历史的、现实的生活,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事迹、趣闻等均可为故事的题材,将以上题材反映在作品中时,只能选择一个片断,或者是某一方面生活的个别事件。

儿童故事篇幅短小,注意以小见大,寓教育于启发之中。优秀的儿童故事都善于从生活中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片断,表现深刻的内容。如《李子核》(列夫? 托尔斯泰):

2、 主题单纯

儿童故事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特别是为幼儿编写的故事篇幅更有限。因此,故事的主题必须单纯集中,人物、情节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使幼儿欣赏后能获得明确的印象,能较快地理解故事的中心意思。如《布娃娃的新衣服》(陈慧娟、唐鲁峰),反映的是一个叫珍珍的幼儿,主动将幼儿园掉了腿的布娃娃缝好的小故事,巧妙地赞扬了珍珍爱集体的好品质。主题单一、明确,适于幼儿的理解水平。

3、情节生动,结构紧凑

儿童故事情节大都由人物的行动组成,基本是故事角色的连续活动,让幼儿感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儿童故事忌讳大段的议论或心理刻画,也很少有成段的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和人物对话占主要篇幅。

儿童故事的结构比较紧凑,对事件的叙述,大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线索单纯,直线发展,层次分明,有头有尾,有完满的结局。如《下雨》(赵继良)就符合这些特点。

4、叙事为主,语言口语化

儿童故事是以叙事为中心,要求语言朴素、浅显、形象、简洁。叙述语言力求口语化,人物语言有个性特点,语言的深浅水平,要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接受水平。如《圈儿圈儿圈儿》(安伟邦)故事中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儿童口语,写得简洁生动,通俗易懂。

二、儿童故事的种类

儿童故事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予以分类。从创作过程分,有民间故事和创作故事;从题材上分,有生活故事、动物故事、历史故事;从表现形式上分,有文字故事、图画故事。

(一)生活故事

儿童生活故事的题材多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幼儿熟悉的家庭、幼儿园生活居多。它们有的是记叙真人真事,有的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反映幼儿身边的事情,有的主人公就是他们自己。在这些故事中,有的是表扬好的事迹或行为,也有的是善意地、委婉地批评错误的想法和行为。如《小傻哥哥》(李大1同)就是表扬处处以别人、集体利益为重的“小傻”的优良品质。《蓝色的树叶》(奥谢耶娃)是通过莲娜、卡佳两个小学生借彩色铅笔的故事,巧妙、含蓄地批评了不愿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的毛病,启发有这样毛病的孩子,要乐于帮助别人。以上两个故事的共同特点是讲幼儿身边熟悉的事,不仅能会使他们感到亲切,而且能启发、暗示他们对照自己的行为,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动物故事

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它原属民间故事的一种。印度的《五卷书》,就是一部动物故事集。从动物故事的内容看,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通过动物的行动、生活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生动有趣地介绍各种动物的形态特征、习性等的故事。这类故事大都基于人类长期对一些动物观察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对它们的起源、习性、外形特征、性格等作了有趣的解释与描绘。如中国动物故事《干草染色》,是讲豹身上花点的来历,说兔子劝豹穿上一件干草外套,后来就在身上留下了永久的斑点。这是用想象来解释动物的特征,有较浓的民间文学色彩。作家创作的动物故事大多是知识性的。如法国黎达所著的《黎达动物故事集》,都是经过深入观察,并参考有关著作而写出的。8篇动物故事,都细致地描写了8个主角的出生、成长和为生存而作的斗争。这些介绍可以给小读者准确的知识。

一类是借助动物形象,间接地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人们对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爱憎分明的观点。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是借黄鼠狼要吃鸡的特征,以此来象征那些“没安好心”的人。《骄傲的公鸡》是说公鸡趾高气扬,到处炫耀它的羽毛,主人嫌它太吵把它杀了,教育人不要骄傲。

动物故事大部分来源于民间故事。它和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寓言较难区分。如果非要加以区别的话,那就是它的内容不及童话那样曲折、丰富。动物故事中的动物,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所表现的是动物自身与其它动物之间关系的故事,而不像童话中的动物有较大的幻想性、夸张性和象征性。与寓言相比,那些寓意明显的动物故事与寓言相近,但教训性不及寓言那样深刻。以表现动物特征的故事,则与寓言相差很远。

(三)历史故事

这类故事是选择有教益、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或某个时期的历史人物的一生或片断写成单则的故事。这类故事要求尊重史实,不能随意虚构。这类故事的目的是帮助少年儿童具体认识历代人民的生活与斗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如《中国历史小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就是一则则的历史小故事。这些故事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历史人物故事。它是以历史上真实人物为主体,通过这个历史人物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活动和历史功过的描绘和评价,让小读者了解历史知识,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按人物类型不同,历史人物还可分为:① 名人故事。如中外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的故事; ② 伟人故事。如孙中山、列宁、毛泽东的故事;③ 英雄故事。如文天祥、岳飞、刘胡兰等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叙述和表现历史人物的生活、事迹、爱国主义精神、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帮助小读者了解历史,而且更重要的是启发他们产生向前辈人学习的愿望,把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类是历史事件故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主写历史人物活动。这类故事中的人物不作细致刻画,而是重于故事的情节性。大都是以某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为主线,引出一个个故事,常常是大故事套小故事。这类故事可分为三种类型:① 小说型。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史料为题材,加以典型化,有较大程度的艺术加工。这种类型在儿童读物中尚不多见;② 故事型。他侧重事件的描述,重视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即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描写,以增加故事的形象性。如《唐宋八大家的故事》;③ 知识型。用故事形式讲述历史知识。重视保留历史原貌,作者重在选择有故事性的材料,加以组织剪裁,很少铺叙和描写。如《上下五千年》就是这类故事化的历史。

总体讲,历史题材的故事大多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只有经过改写的历史人物故事,才能被较大幼儿的理解和接受。

(四)民间故事

我国的民间文学的资源极为丰富。民间故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故事属口头文学,是口耳相传下来的文学,它的创作者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即使最初是个人所作,但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也会经过无数人的修改,使其成为集体或民族的作品。民间故事的数量极多,但其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

① 现实生活色彩较强的生活故事;② 幻想因素较强的传奇故事;③ 富于幻想的动物故事。

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有鲜明的民族性,如普遍采用对照法、反复法、三段法等传统手法;常借用宝物、奇遇、仙兽等形象展开情节;故事结构完整,有头有尾,尽量有完满的结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习惯用语:“从前”、“很久很久以前”、“九山九岭”等。

为儿童选用的民间故事,多是将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反映不同时代劳动人民为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的未来的斗争生活,反映人民聪明才智方面的故事,根据儿童教育的要求,进行加工改写而成的。如《鲁班的故事》、《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巧媳妇》等。

       第二节幼儿生活故事的艺术特征及经典作品赏析

幼儿生活故事是儿童故事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现实的幼儿为主要人物,以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为题材的故事。

幼儿生活故事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鲜明的现实性、针对性

(一)幼儿生活故事的题材

幼儿生活故事主要是表现幼儿自己的生活,是幼儿生活的真实写照。作品的题材大多为幼儿家庭或幼儿园内外的熟悉生活,有些就直接以真人真事为原型,逼真地描绘幼儿的行为、情感和性格特点。作品中的这些内容会使幼儿感到真实和亲切,能够启发、暗示幼儿与自己的行为对照。

例如《小碗》(方轶群),内容是幼儿园一天吃饭时发生的一件小事:小朋友把手洗干净了,在小桌子旁边坐好,阿姨端来一大锅香喷喷的枣子糖粥,可是蓉蓉低着头,撅着嘴,她进幼儿园才几天,是女孩当中最小的一个,旁边的国强看出来了:“蓉蓉没有小碗”,于是:

他一声不响地把自己的小碗,推到蓉蓉面前。

可是蓉蓉又把小碗推回给国强。就这样,小碗这只小碗就在桌上推来推去。

旁边的小朋友看见蓉蓉没有碗,也都把自己的小碗放在蓉蓉面前。蓉蓉面前一下子就放着5只小碗,孙老师走过来,看见12只小碗都放在蓉蓉面前,就问:“这是怎么回事?”

国强说:“老师,蓉蓉没有碗!”

两个值日生,一个从这边,一个从那边,都急忙地拿了小碗跑过来,把小碗放在蓉蓉面前。孙老师说:

“蓉蓉有碗了,小朋友拿回自己的碗吧。”

蓉蓉面前留下了两只小碗,一只的边上面画着绿色小方块,另一只边上画着红颜色的小花。

蓉蓉微微地笑了笑。她选了那只有小红花的小碗,把另一只推到小桌子的中间去。

孙老师在小碗里舀了糖粥,蓉蓉就高高兴兴地和小朋友一起吃香喷喷、甜蜜蜜的枣子唐粥了。

这篇故事逼真地再现了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情景,说明故事的题材是选自幼儿园的实际生活。作品不仅易于幼儿接受,而且会感到亲切,受到感染。

又如《下雨》(赵继良):

下雨了,奶奶望着窗外的雨点,心里很着急。她想:“小宝带雨伞不要紧;小玲没有带雨伞,衣服一定要淋湿了。”

“嘭嘭嘭!”有人敲门。奶奶拉开们,小玲跳着蹦着进来了。奶奶摸着小玲的衣服。奇怪地问:“小玲,你的衣服怎么没淋湿?”

小玲高兴地回答奶奶说:“是我们班一位同学送我回来的。”

奶奶称赞着说:“这真是个好孩子!”

“嘭嘭嘭!”小宝奔进屋来了。他的衣服全湿了,头发上有水滴下来,奶奶生气地说:“你一定把伞弄丢了。”

“没有。”小宝对奶奶说:“我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了。”

奶奶望着小宝,高兴地给他擦干头发,说:“你也是个好孩子,快去换衣服吧!”

这个二百多字的短小、紧凑,开门见山,线索单纯,直线发展,层次分明,有头有尾,有圆满结局的故事,也是一篇取材于幼儿身边生活的作品,篇幅虽短,但作者再现了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行为,能使幼儿感到亲切,从情感上受到感染。

(二)幼儿生活故事的常见的主题

1、引导幼儿分辨是非,领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如《谁勇敢》

如《谁勇敢》(杨福庆)

枣树上有两个马蜂窝。

小松指着马蜂窝说:“谁敢把它捅下来,就算谁勇敢!”

他问小勇:“你敢吗?”

小勇摇摇头:“别捅,马峰蜇人可疼啦!”

小松指着小勇的鼻子说:“得啦,胆小鬼!瞧我的。”

小松找来一根长竹竿,使劲一捅。“啪!”马蜂窝掉下来,马峰一下子炸了窝。

小松丢下竹竿,捂着脑袋就逃,大家也吓得跑开了。钢纲年纪小,跑得最慢,眼看马峰扑过来,他“哇”的一声吓哭了。

小勇回头一看,急忙跑回去,把钢纲拉到身后,抡起手中的小褂,拼命抽马峰。

马峰赶跑了。小勇让马峰蛰了一下,半边脸肿起来老高,疼得他直掉泪。

小勇哭了。可是大家都说他勇敢。

小松捅马蜂窝,谁也没说他勇敢。


该故事全文只有四百多个字,其手法是通过人物行为的对比,告诉孩子什么是莽撞逞能,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行为。

2、引导幼儿向上,追求美好的事物

如《排队上车》(安伟邦)

大成最爱坐汽车,喜欢找个靠窗口座位,坐下来向窗外望。每回他坐汽,车都不排队,等下车的人从前门下完了,就急蹦上去抢座位。

听了雷锋叔叔在火车上帮助别人的故事,大成想:“我一定要学习雷锋叔叔,以后要排队从后门上车。”

一天,大成去看电影。时间快到了,他赶紧往车站跑。

跑到车站,汽车正好开到。大成趁下车的人刚下完,就从前门钻了进去。他一进去,前门就关了。

他在车厢中间找到一个座位,刚要坐下,忽然听见售票员喊:“请大家排队上车,不要抢先。”大成回头一看,后门那儿,有好多人正排着队上车呢。

大成想起了雷锋叔叔,也想起了自己保证的话。

“哎呀,我怎么又忘了呢?”

他赶紧跑到前门去,对司机叔叔说:“叔叔,请您开开门,我要下车!”

前门开了。大成跳下车,跑到后门那儿,排在队伍的最后面。

大成最后一个上了汽车,售票员阿姨笑着摸摸他的头。一位解放军叔叔拉着他的手说:“来,我搂着你吧,你真是个好孩子。”

这个故事反映一个孩子向雷锋叔叔学习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的行为,同时也表现一个人要改正缺点,要从现在做起的道理。

3、指出幼儿身上存在的缺点错误,启发他们改正

如苏联作家奥谢耶娃所写的《蓝色的树叶》中,莲娜没有绿色铅笔,向有两枝绿色铅笔的卡佳借一枝给树叶涂上颜色。卡佳先是说要回家问问妈妈是不是允许,第二天又说妈妈同意了,可还要问问哥哥。第三天说哥哥也同意了,但她一再嘱咐莲娜用时要小心,不要用太多等。莲娜最后没有拿她的绿色铅笔,而是用自己的蓝色铅笔给树叶涂上颜色。这个故事批评了不愿借东西给同伴使用的狭隘自私行为,启发幼儿认识并摒弃这样的缺点,知道对同伴应友爱、团结,要乐于助人。 奥谢耶娃所写的幼儿生活故事很受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儿童文学作家的重视,原因是她的作品都来自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且很多是实事,其中的人物也有原型,使小读者感到十分亲切。她的作品的主题思想,偏重向孩子介绍社会行为的准则,帮助孩子们认识和珍惜纯洁的友谊,引导孩子有礼貌、善良、勇敢、不自私、尊敬老人和爱护弱小。作者的这些道德引领与劝告,在作品中渗透得十分智慧、巧妙,从不直白地讲道理。她总是用一个个生动有趣而又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让幼儿读者去思考其中的人物乃至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从而培养他们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奥谢耶娃的故事作品讲究结构艺术。它们一般比较短小,情节简单,但具有很强的动作感。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作品的主题表达得鲜明。

二、生动的故事性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故事则注重情节的完整和引人入胜。把故事写得生动的要素有:

(一)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设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读者一种急切期待了解的心情。幼儿好奇心很强,悬念的出现,会立即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但幼儿生活经验少,悬念不宜搁置太久。如《一亮一暗的灯》(任霞苓): 作品写的是几个胆小怕黑的孩子的趣事。开端是小晴一个人在家等爸爸妈妈回来,天黑了,她心里害怕起来,想到门口去等。这时却发现小阁楼里的灯一亮一暗的。“幼儿园的小火车,车头上有两盏灯,火车一开,两盏灯一亮一暗。阁楼上的灯怎么也会一亮一暗呢?”这个悬念的设置,为情节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引发小朋友听故事的兴趣。可是小晴刚上楼梯,就听到一阵“悉悉沙沙——扑托”的声音,她觉得有个怪东西朝自己扑来,吓得转身就逃。到底是什么呢?悬念进一步加深,更让小朋友急于听下去了。这时,小晴喊来住在对门的兰兰,她俩走到楼梯跟前,又听到那“悉悉沙沙”的声音,而且“扑托”一声,小阁楼里的灯暗了。她俩吓得转身往外逃,又找来男孩虎娃,听小晴和兰兰说“那是个怪东西”,在楼梯上跨了三步的虎娃也害怕起来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步步紧张,达到高潮。听故事的小朋友好奇心也越来越强烈。终于,三个孩子“并排儿,手拉着手”,嘴里数着梯级的数一步一步跨上楼梯。这时谜底揭开了:原来是小晴家的小花猫在桌子上玩电灯线。“它咬住电灯的拉线,‘扑托’,跳了一下,灯暗了;‘扑托’再跳一下,灯又亮了。大家‘格格’笑了起来”。事情到此也有了结局,听讲的孩子也就恍然大悟,放下了紧张的心情。

(二)写活人物:

幼儿生活故事虽然不像儿童小说那样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行动也要力求生动活泼,才能引人入胜。要把幼儿生活故事中的人物写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是要注意写好人物的行为、动作、活动。

幼儿好动,喜欢活灵活现的人物。写好人物的行为、动作、活动,不仅符合幼儿好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幼儿对故事中人物的注意,也使情节变得明快、紧凑。如《谁勇敢》的故事中,没有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述,但对几个人物动态描述很生动,尤其是对小勇的勇敢行为,一连用了五个动作:“回头一看,急忙跑回去,把钢纲拉到身后,抡起手中的小褂,拼命抽马蜂。”构成了一组连贯跃动的画面,使故事达到高潮。

二是写活人物还要依靠写好细节描绘。

幼儿生活故事篇幅短小,写人物只能抓住性格特征的最突出之点,因而细节描写不能过多,要选取表现力强,能准确、逼真地突出人物性格的细节。如:《蓝色的树叶》中的描写:

卡佳有两枝绿色的铅笔,可是莲娜一枝也没有。莲娜向卡佳请求说:

“给我一枝绿铅笔吧。”

但是卡佳回答说:“我得问一问妈妈。”

第二天卡佳来的时候,莲娜问道:“怎么样,哥哥答应了吗?”

“哥哥倒是答应了,可是我怕你把铅笔弄断了。”

莲娜说:“我会小心些用的。”

卡佳说:“小心些,不要削,不要太用劲儿使,不要放到嘴里去,不要用得太多啊!”

莲娜说:“我只要把那图画纸上的树叶,画成绿颜色的够了。”

“这可多啦!”卡佳说着,紧紧地皱着眉头,脸上还做出不乐意的样子来。

莲娜看了看她就走开了,也没有拿铅笔。

卡佳奇怪了,跑着去追她。

“喂,你怎么的,拿去用吧!”

莲娜回答说:“不要啦。”

上课的时候,教员问道:“莲娜,为什么你的树叶是蓝色的呢?”

“我没有绿颜色的铅笔。”

“那你为什么不跟自己的女伴去拿呢?”

莲娜默默地不说一句话。

但是卡佳羞红了脸,象只大红虾似的,说道:“我给她啦,可是她没拿去。”

教员看了看两个人说:“要好好地给,别人才肯接受呢。”

故事的内容主要是以两个小姑娘的对话,表现她们不同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卡佳小器、走私,不情愿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却又不直说,而是一再找借口,当不得不借时,又提出了一连串的“不要……”,形象地反映了她实在舍不得借的心态;而当莲娜不拿铅笔走开时,她意识到自己不对时,又追上去要莲娜“拿去用”;最后老师问起莲娜的树叶为什么是蓝色的,卡佳虽然嘴还硬,说自己已给莲娜了,但脸却红得像一只大虾,说明她已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害羞。文中对莲娜的言语和行为的描述,可让人认识到莲娜是个文静内向的女孩,因为需要求助于人,才一再忍让,但她又自尊、倔强,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她走开了,宁可让树叶涂成蓝色,也不要卡佳的绿色铅笔。这个不到千字的故事,能把两个小姑娘写得栩栩如生,的确是幼儿生活故事中的精品。

三、浓郁的趣味性

幼儿喜欢听故事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受教育”的,而是因为故事中有活泼的人物,好玩事情(情节),才屡听不厌。因此,作家的创作必须寓教于乐,让作品富有浓郁的趣味性,让幼儿听了(或读了)以后,发出亲切的笑声,感到愉快。

为幼儿创作富于趣味性的生活故事,要注意以下要点:

1.故事内容要来自幼儿的生活。

幼儿生活故事的趣味来自幼儿充满童趣的生活。幼儿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差,思考问题的方式简单,不易理解一些大道理。作者欲通过作品,给予幼儿某些影响,需要从生活中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片断, 以小见大,寓教育于启发之中。如《李子核》(列夫? 托尔斯泰)

有一天,妈妈买回来许多李子,她想吃过午饭后再分给孩子们吃。这李子都放在盘子里。万尼亚从来还没有吃过李子哩。所以他老把这些李子拿起来闻闻。他非常爱李子,很想吃。他老是围着李子转来转去。当房间没有人的时候,他实在有些忍耐不住了,就抓上一个吃了。吃饭前,妈妈点了一下李子的数目,发现少了一个。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吃饭时,爸爸说:“喂,孩子们,你们哪一个吃了李子吗?”大伙儿答道:“没有。”万尼亚的脸红得像龙虾,他也说:“没有,我没有吃。”

爸爸说道:“你们要是谁吃了李子,这可很不好,不是怕你们吃,怕的是李子里面有核,要是哪一个不会吃,把核也吞下去了,那他过一天就会死的。我怕的是这个。”

万尼亚一听,吓得脸色发白,说道:“不,我把核吐到窗子外面去啦。”

大家一听,哈哈大笑,而万尼亚却哭起来了。

《李子核》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的著名作家。他一生的创作活动,贯穿着对人类的美好道德理想的探索和追求。他在创作多本巨著的同时,还创作了四百多篇珍贵的儿童文学作品。《李子核》是一篇文字极为简约而又极富幼儿情趣的生活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

万尼亚挡不住李子的诱惑,先“拿起来闻闻”,再“围着李子转来转去”,最后“抓上一个吃了”。当问起李子时,他口说“没有吃”,脸却红得像龙虾。显然为自己的不诚实而羞愧。最后,还天真地说出:“我把核吐到窗子外面啦。”把万尼亚诚实的本性表现得非常传神。

通过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是本作品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闻闻”、“转来转去”、“抓”、“哭”等动作,把幼儿既控制不住自己,又感到惊恐、羞愧、痛悔的复杂情感表现得十分生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始终没有出现偷吃的“偷”字。在作者看来,小孩馋嘴是人皆有之的事,不足为奇。他对孩子的理解好尊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运用幽默风趣的叙述语言

幼儿生活故事的趣味还来自幽默风趣的叙述语言追求快乐是幼儿的天性,他们爱笑,爱听笑话,故事作品有无趣味和语言是否生动、幽默、风趣有很大的关系。如《圈儿圈儿圈儿》(安伟邦)

大成爱看书,可是不爱写字,老师教他写字,他心里说:“我只要能看书就行了。”

一天,上语文课,老师要大家听写。大成一听着慌了,他拿着铅笔有点发抖,只听老师念道:“啄木鸟,嘴儿硬,笃笃笃,捉小虫,大家叫它树医生。”

大成有好几个字写不出来,只好在纸上写道:

“○木鸟,○儿○,○○○,○小虫,大家叫它○医生。”

大成写完,就交给老师。二天,老师让他把自己写的念一念,他念道:

“圈木鸟,圈儿圈儿,圈儿圈儿圈儿,圈儿小虫,大家叫它圈儿医生。”

念着念着,同学们哗地一声笑了。大成很难为情。

老师说:“大成,你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看不懂,别人怎么看得懂呢?”

大成想:“老师说得对呀!我应该好好学习。要是别人把字也画成圈儿,我到哪里去找书看呢?”

该作品的语言朴素自然,但含有浓重的幽默感,听着大成念他自己的字的同学哗地一声笑了,听着这个故事的孩子也会哈哈大笑起来。

思索题:
  • 1、故事《圈儿圈儿圈儿》的语言特色。
  • 2、故事《蓝色的树叶》、《李子核》的题材选择与对幼儿可产生的影响。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