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5)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19-03-04 15:53:11

第五章  童话

第一节幼儿童话的概念的艺术特征

一、童话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一)童话的概念

童话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切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文学样式。

(二)童话的历史发展

1、童话的起源——童话和神话、传说的渊源关系

神 话 产生最早,讲的是神们的故事。

传 说 在神话流传演变基础上产生的,以史实、社会现象为依据。

民间童话 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

2、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区别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动态的文学样式,是经过无数人变形而成,体现了集体情感、集体认定的表现形式。 童话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接受对象不同,后者接受对象是成人,由此绝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不具有儿童性。

3、童话发展的几个阶段

民间童话阶段 最早的民间童话都是口耳相传的,只有部分作品散见于各种古籍杂著中,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也部分具有童话特色。

搜集、改写民间童话阶段 作为口头文学的民间童话,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想和需要,不断给以补充、改造。

最早将民间童话改写、介绍给儿童的是法国的贝洛。他的《鹅妈妈的故事》闻名于世界。接着又有德国的《格林童话》。 作家创作文学童话阶段 在作家掌握了童话体裁之后,便由加工改写,进而独立创作童话—文学童话。为这种童话创作奠定基础的,是丹麦的安徒生,他一生改写与创作168篇童话和故事。他的创作道路正表现了从民间童话发展到文学童话的过程。

4、我国文学童话童话创作的发展

翻译外国童话 1909年,中国开始有《童话》丛书,刊登大量翻译的外国童话。翻译手法是直译少而改编多,重“载道”,失去了西方童话的活泼风格。

“五四”以后,随着新儿童观的影响,改用白话文直译。安徒生童话、《鹅妈妈的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相继被介绍给中国儿童。

我国文学童话的创作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开始创作童话,1917—1920茅盾为《童话》丛书写了27篇童话;1923年叶圣陶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1931年出版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

20世纪30年代,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金鸭帝国》三部长篇童话,给中国童话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巴金、老舍、郭沫若、陈伯吹等都有著名的童话问世。

1949年以后,严文井、陈伯吹、金近、洪汛涛、任溶溶等,都注重童话的幻想和游戏精神,是有影响的童话作家。

二、童话的艺术特征

(一)童话的基本特征

童话是一种非写实性文学 我们考察童话的内容,可以发现,童话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假想形象;所描绘的环境,也是人世间没有的虚幻境界;作品中所描述的种种情节,也是不可能发生的虚构故事。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童话是通过生动的幻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童话中的幻想是一种“艺术幻想” 童话中的幻想与心理学中幻想的概念含义不同。心理学中的“幻想”是指“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

艺术幻想则是“伴随作家的情感,以创作出非写实性艺术作品为目的的艺术想象。童话幻想的特点 童话的幻想根植于现实,必须反映现实。优秀的童话总是注意反映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

《稻草人》(叶圣陶)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大林和小林》(张天翼)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贫富的悬殊与对立。

《没有画的画册》(安徒生)是以一个穷苦孩子第一人称写的。他和月亮交了朋友,月亮每天给他讲一个见闻,共讲了33夜。因为月亮可以照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它就把自己看到的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生动故事,讲给这个孩子听。月亮叙述的全是当时社会人民的不幸命运及痛苦的生活。

幻想和现实的结合,要合情合理,要合乎逻辑性。如超人体的童话中,不能随意让一个平常人腾云驾雾,各种魔术仙法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施展,只有童话人物被赋予了超人的能力,获得了某种宝物,或者进入某一个仙境以后才会发生奇迹。 童话幻想要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

(二)幼儿童话的特征

融进幼儿心理特点的艺术幻想 幼儿天真活泼,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均很粗浅,知识不多,但他们的想象丰富而美妙,且常常会想象与现实不分。幼儿这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想象,带有明显的幼稚性和夸张性,它们是幼儿童话的核心和灵魂。如《格林童话》中的《狼和七只小山羊》:

一只狼假冒羊妈妈回家敲门,它先把一大团粉吃下去,把自己粗糙的声音弄细嫩一点,又在脚上涂上湿面撒上白粉,把爪子弄白,终于骗开了门,把六只小山羊吞进了肚里,只有顶小的一只小山羊藏在钟壳里逃脱了。这些想象正符合幼儿天真幼稚的思维特点。故事最后写羊妈妈和小山羊哭着来到草地上:

它们看见狼躺在树旁边打鼾,打得那么响,连树枝都动摇了,仔细端详这只狼,看见它饱满的肚皮里有东西在动弹。羊妈妈想:“啊,难道我那些被它当晚饭吃的孩子,还活着吗?”小山羊马上跑到家里拿剪刀和针线来,羊妈妈剪那坏东西的肚皮。刚剪一下子,就有一个小山羊伸出头来,它继续剪下去,六只山羊先后跳出来,而且没有受伤。因为那坏东西很馋,把它们都是整个吞下去的。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它们拥抱着亲爱的妈妈亲吻,喜欢得手舞足蹈……

这正表达了纯真的幼儿希望善战胜恶,生命战胜死亡的善良、美好的愿望。

童话作家是成人,他们不是简单地再现幼儿的幻想,而是经过选择、加工、提炼,表现出幼儿纯真美好的感情,使诈品富于美感,让幼儿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受到陶冶。

以拟人为主体的童话形象 拟人是幼儿童话中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拟人形象也是幼儿童话中最常见的艺术形象。幼儿普遍喜爱拟人手法,是因为拟人契合他们的心理。幼儿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人,喜欢以人度物。幼儿常常会给他周围的事物,涂上生命的色彩,希望童话中的种种形象都是活的物体。

拟人能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正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幼儿童话中的拟人不是简单地贴上某些物的标签,而是让拟人形象一方面要具有人的个性特征,但不能把它们写得和真实的人一模一样,还要保留所拟之物的原有特征。

单纯明快的叙事方式 散文体的童话故事,都是通过叙事表现出来。从幼儿的智力水平和审美特点出发,幼儿童话的叙事方式大都简洁、明快和富有趣味,童话中涉及的人物、情节和背景都比较单纯。

幼儿童话中的角色的性格,往往是一种简单的类型化的性格。如兔子善良,猫聪明,狗憨厚,狐狸狡猾,狼凶恶等单一的特征,作家对其描述、刻画也多用粗线条,这是因为幼儿感知觉和表象能力较为发达,对人物外部特征比较敏感。 幼儿童话的情节一般是单线展开,生动有趣;有曲折变化,但条理清楚,枝节不多;

幼儿童话的背景也很单纯,时间、地点的交代十分简略,甚至模糊不清,不少童话沿用古老童话的模式:“从前”、“有一次”、“在树林里……”等 ;

幼儿童话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一个童话就是一个小故事;

幼儿童话的创作手法也常常沿用一些民间童话的手法,以三段式、循环式、对照式等手法用的最多。

三、童话的表现手法

(一)夸张

一切文学艺术为了某种需要,在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上,有时也采用夸张的手法,但童话中的不同于其它文学艺术的夸张。童话中夸张是表现幻想的重要手段,使平凡的东西带上神秘的色彩,表现在童话作品中的夸张是强烈、极度的,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夸张。

1、夸张的种类

一类是对处在静止状态中事物的夸张。对环境人物外貌与形态,可以夸大、夸小、夸美、夸丑;

一类是对发展中的事物的夸张,对某些宝物的神奇变化和人物性格、行动的夸张。

2、夸张的特点

童话作品中的夸张是强烈、极度的,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夸张。对环境和人物外貌、形态、行为,可以夸大、夸小、夸美、夸丑。 如《格列佛游记》(约拿旦?斯威夫特)中的格列佛在海上遇难,飘到了小人国、大人国后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极度的夸张。

3、夸张的作用

夸张是表现幻想的手段,使平凡的东西带上神秘的色彩;

夸张可以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得到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夸张能增强童话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如果童话缺少夸张,就会失去光彩。

(二)拟人

拟人是指把人类以外的种种事物加以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无生物的拟人化;对各种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拟人化;对某种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运用拟人手法应注意的问题:

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规律,应在所拟之物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赋予人的思想感情,即童话创作中的物性。

好的拟人童话,应善于抓住所拟之物的特点,巧妙地加以利用。如《格林童话》中的《稻草、煤炭和豆子》中,内容是有一根稻草、一粒豆子和一块煤炭。他们在老太婆烧火煮豆时一起逃了出来,走到一条小河边,没有桥,稻草自愿躺在河上当桥梁,让煤炭和豆子从自己身上走过去。煤炭走之时,稻草被烧断。煤炭也跌到河里熄灭了,还留在岸边的豆子见了哈哈大笑起来,由于笑得非常厉害,把肚皮都笑破了,恰巧有个旅行的裁缝路过,于是拿出针线把豆子缝合起来,因为用的是黑线,所以从那时起,所有的豆子都有一条黑缝。这个童话这样写符合这些角色的物性。

(三)象征

象征是幻想与现实结合的一种方式。象征也就是比拟、譬喻。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象征性的,为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现象、某种社会观念、集中到童话人物的身上,然后又赋予他们以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性格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如:

《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中宝葫芦就是象征社会上不劳而获思想的象征;

《假话国历险记》(意大利的罗大里)中的“本韦努托”,是个终身只能站立,一坐下就会变衰老的人。但是,为了帮助别人,冒着缩短寿命的危险不断坐下,最后耗尽了自己的生命。“本韦努托”象征舍己为人的品质。

(四)神化

神化是童话运用神话的手法进行创作,神化是赋予童话形象以超自然的力的量,如:

民间童话《刘家五兄弟》中的兄弟五个,各有超人的本事。

运用神化手法时,常常借助于魔法和宝物的作用。

如《宝葫芦秘密》中的“宝葫芦”,故事中的主角王葆,想要什么,宝葫芦就给他偷来什么。 《七色花》中的主角珍妮,从一个老婆婆的手中获得一朵“七色花”。它有七片透明的、有黄的、红的、蓝的、绿的、橙色的、紫的和青的花瓣。老婆婆告诉珍妮说:“这不是一朵平常的花,是一朵神奇的小花,你想要什么,只要撕下一片小花瓣,把它扔出去,就说:‘飞哟飞哟,小花瓣哟,听我说呀,照我做哟!’再说出你要什么,它就会立刻做起来的。”

(五)变形

变形是指有意识地变更童话形象的性质、形态,以达到使他们具有最大的表现力的目的。童话中运用变形手法,可以造成浓郁的幻想气氛,也更好地寄托寓意。如《格林童话》中的“青蛙王子”因为中了魔法而变成青蛙;《木偶奇遇记》(科洛迪)中的皮诺乔说了谎话鼻子就变长。

(六)怪诞

怪诞是运用极度的夸张,使现实中的形象、现象具有离奇怪异的形式。

如《敏豪生奇游记》 便以荒诞、大胆、夸张的故事闻名世界。敏豪生可以骑着炮弹前进后退;用猪油当子弹打到一串野鸭子;骑着半匹马打仗; 一只兔子8条腿,上下各4条腿,轮流使用。

四、童话人物形象的类型

(一)拟人形象

童话中最常见的艺术形象。

(二)超人形象

指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创造自然奇迹的形象,运用神化手法塑造而成。

(三)常人形象

以人的本来面目出现于童话中的形象,但其性格、行为、经历和命运都是极端夸张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

五、童话的分类

(一)按作者分 有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

(二)按体裁分 有散文体童话故事、童话诗、童话剧。

(三)按篇幅长短分 有长篇童话、中篇童话、短篇童话。

(四)按内容分 有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文学童话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科学童话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内容。

六、童话的作用

(一)童话帮助幼儿明白事理

童话是把一些严肃的、是非分明的观念,鲜明的爱憎情感寓于生动的故事和幽默的语言当中,让幼儿不知不觉当中受到教育。因此,作家利用童话中幻想不受空间、时间及严格的自然规律的限制,把现实世界中具体微妙事物的特点、道德观念以及各种知识反映在故事中,来向幼儿渗透各种事理,特别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童话,常常通过夸张、象征、对比等,来反映不同事物和人物性格的特征。这些童话对培养幼儿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都有深刻的影响。

(二)童话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幻想能力

童话富于优美的幻想,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很宝贵的品质。因为想象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幻想力,就不可能有创作力。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十分重视培养、促进他们想象和幻想的发展。童话正是激发幼儿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样式。

(三)童话能培养幼儿美感、陶冶情操

童话富有诗的美感,老作家严文井把它称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诗体”。优秀的童话作品,往往集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给幼儿以美的享受,使他们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培养幼儿善良的美德,唤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童话具有娱乐作用,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童话中多种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能把幼儿带入变幻无穷的世界,特别是夸张、神化、变形、怪诞的手法,能给幼儿展现各种事物的意想不到的变化,让幼儿感到惊奇、欢快,甚至开怀大笑。童话能经常引起幼儿愉快的情绪,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极为有利。

第二节  童话经典作品赏析

一、赏析散文体童话作品

安徒生童话作品赏析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1805—1875)是丹麦19世纪著名的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的创始人。安徒生一生写了168篇童话,它们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各时期之间童话皆因作家的生活、思想的变化而在内容、格调上有所差异。

重点赏析《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艺术特色与社会意义。

主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名篇。篇幅虽短,却颇具艺术魅力。作者对故事的素材进行了精心的提炼和安排。小女孩一生悲惨的生活,童话选取的是除夕之夜冻死街头的典型事件。在作者笔下,特别突出富人的华宴与穷人的冻饿、理想的美妙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在小女孩卖火柴的寒夜里的心理活动,从而深化了主题。它以一个穷苦小女孩在除夕之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向封建王朝统治的丹麦以致整个资本主义黑暗社会提出了愤怒的控诉。

幻想与现实的结合 作品中的幻想与现实的结合独具特色,它是通过人物的幻觉展开想象、构思情节。这篇童话的构思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侧重于对小姑娘的遭遇进行现实性叙述,后半部分则侧重于描绘小女孩将死之时的幻觉。从小姑娘擦第一根火柴开始,即自然地进入一幕幕幻觉的情景。这幻觉一经发生,垂危的小生命即充满动人的光彩。伴随火柴光亮而出现的幻觉,不仅使作品意美情长,而且使它的社会批判的内容越来越鲜明、深刻:头三根火柴的点燃与熄灭所带来的不同场景,构成了幻觉与现实的交替对比,从而突出了现实的不合理性;后两次火柴亮光所带来的虚幻画面,则表现了对现实的否定。就作品的全文来看,幻觉的运用,也为悲剧性的结局罩上虚幻的诗意的薄纱,既耐人寻味,又造成了童话体裁不可缺少的浪漫气氛。

故事结尾 作品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又回到了现实:“不过在一个寒冷的清晨,这个小姑娘却坐在一个墙角里;她的双颊通红,嘴唇上带着微笑,她已经死了——在旧年的除夕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着她小小的尸体!她坐在那儿,手中还捏着火柴——其中一束几乎都烧光了。”这一幅悲惨的画面,是作者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冻死街头的悲剧,表达了他对腐朽的封建统治制度的一腔愤懑之情。

二、童话诗作品赏析

阿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的伟大诗人,俄罗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俄国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对现代俄罗斯语言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创作揭开了俄罗斯文 学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普希金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在他创作的成熟时期,他特意为儿童创作了五首优美的童话叙事诗,它们是普希金丰富的文学创作中一个晶莹璀璨的组成部分。

重点赏析《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艺术特色。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普希金通过一个骄横、凶狠、贪得无厌的老太婆,说明贵族统治阶级中的人物,财富越多,地位越显赫,就越加贪心、傲慢、冷酷、残忍、贪婪就随之增长。

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童话诗写得幽默、愉快,成功地运用了民间童话中的循环反复法。作品中老太婆的贪婪,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情节逐渐暴露了。老太婆第一次要的是一个木盆,第二次要一座新房子,第三次要做贵妇人,第四次要做女皇,第五次要做海上女霸王,还要金鱼亲自侍奉她。这最后一次的狂妄要求,激怒了金鱼,让老太婆又回到了原来的小泥舍中,过旧时的贫困生活。作者通过她由穷变富、又由富变穷的遭遇,指出像老太婆这样贪心的人都没有好下场。给予贪得无厌的人警示性的惩罚。这就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在写作风格上,诗意地体现了儿童的情感,充盈着天真的童心。儿童们从中可以体验到正确的、鲜明的爱憎情感,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并学习到纯朴、简洁、准确而又鲜明、生动、丰富的语言。

三、科学童话作品赏析

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或自然童话。它以童话的形式给儿童讲述浅显的科学知识。

科学童话的内容虽然浅显,但必须是科学的、精确的。童话中塑造的形象,安排的情节,使用的语言,必须正确、具体地表现出被反映事物的特征,不能让童话的幻想成分侵犯科学的正确性。

科学童话形式上是童话式的,但不能简单地把科学内容填入童话的格式中,用童话形式去图解科学知识。它要和散文体童话一样,要通过幻想创造人的童话形象、情节和意境,把儿童引入奇妙的童话境界。科学童话的幻想主要是用夸张的描写和拟人的手法,突出被描绘事物的特征,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不能超出一种艺术手法的范围,它只能通过幻想虚构塑造形象,构成情节来表现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不能去代替科学本身,否则就会出现不科学的科学童话。如《比安基的科学童话》中的《小房子》:

森林里有一棵橡树。它很粗很粗,很老很老。

飞来了一只尖嘴的五彩啄木鸟。它用尖嘴凿出了一个树窟窿。夏天,在树窟窿里养大了一窝孩子,就飞走了。

又一年夏天,飞来了一只白头翁——森林里的歌唱家。它看到树窟窿,把干草、麦秸搬了进去,住下了,还养了一窝孩子。

老橡树干枯了,树窟窿越来越大。后来一只黄眼睛猫头鹰飞来了,它有尖锐的爪子。猫头鹰什么也没搬进树窟窿,就住下了。

后来,松鼠来了。它是树枝上的跳跃家,有着又尖又长的牙齿。猫头鹰给吓跑了。松鼠把青苔搬进树窟窿,就住下了。

后来,貂鼠来了。它是杀害小动物的凶手。松鼠吓跑了,貂鼠什么也没有搬进树窟窿,就住下了。

橡树更加干枯了,树窟窿一天比一天大了。

后来,来了一窝蜜蜂。它们有厉害的刺。貂鼠给吓跑了。蜜蜂把蜂蜡搬进了树窟窿。,住下来了。

后来,一只狗熊爬上了树窟窿,把头塞进了树窟窿。狗熊使劲地挤,挤,挤,老橡树咔嚓一声,裂成了两半,小房子就没有了。

在《小房子》童话中,每个动物跑到树窟窿门口,都要叫:“小房子,小房子,是谁在里住?”里面就回答:“是我白头翁,森林里第一名歌唱家。”“是我,猫头鹰,谁要落在我的爪子里,可再也不能哭出声。”“是我,貂鼠,所有小动物的大凶手。”…… 以上这些情节和对话都是虚构的。但童话中每个角色的外形、习性等特征的知识都是正确的。

科学童话要做到夸张与严谨、幻想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童话与科学之间矛盾的辩证统一。

科学童话为了写得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也常运用童话的传统手法。如《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误会法;《小鸡住大楼》用的是三段法;《地震之前》用的是 巧合法;《圆圆和方方》用的是对比法。

四、民间童话作品赏析

民间童话是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童话是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于民间的童话(许多民间童话后来经过搜集、整理成文字保存)。

民间童话线索单纯、故事完整,倾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

民间童话的题材中,有的是歌颂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如《巧媳妇》;有的是突出宝物的作用,让宝物支配着人物的命运,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希望借助神力改变不公平现实的愿望,如《小宝缸》。

民间童话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叙述方式,如三段式、层递式、循环式、对照式、连环式、连续式、串连式。

幼儿童话中常采用以下几种文体形式:

三段式 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事件连贯在一起,由于这些事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仅可使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得到完整鲜明的表现,而且具有特殊的情趣。如《灰姑娘》、《金鸡冠的公鸡》《金色的海螺》都运用了三段式。

循环式 也称循环反复式。故事情节的发展仿佛转了一个圆圈,周而复始,最后又回到了起点。在循环的过程中有反复的因素。如《萝卜回来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都是在故事循环反复过程中,主题得到了深化和突出。 对照式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为中心,在相同环境下,出现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形成鲜明对比,用反面人物对照出正面人物 ,用假恶丑对照出真善美。如《 马兰花》、《灰姑娘》等。另一种是以同一人物前后不同表现,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变化。

重点赏析《神笔马良》的艺术特色。

洪汛涛(1928~2001)。长期在上海从事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编辑出版工作。他自幼喜爱文学,留心搜集民间文学作品。他的童话作品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

作者在有关“神笔”的民间故事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优秀童话,是其最有成就的作品。

首先,在民间故事中,无所不能的宝物,往往在故事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支配着人物的命运。这种倾向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借助神力改变不公平的现实的强烈愿望。但在《神笔马良》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人——马良,神笔则是马良的工具和武器。神笔能在马良手里发挥魔力,在于马良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高超的画技。神笔没有判断善恶的能力,不可能和批判对象构成矛盾冲突。《神笔马良》的主要矛盾不是神笔和地主、皇帝的矛盾,而是以马良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和地主、皇帝之间的矛盾。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情节处理,强化了童话的思想主题,歌颂了以马良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为古老的题材,增添了思想新意。

其次,民间故事往往着重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却忽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神笔马良》中,作者则借助情节的层层设计,对马良语言、行为的刻画,完整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如马良在遭受私塾先生的侮辱后,勤奋好学,终于掌握了画技的细节,反映了马良人穷志不穷的品质;马良在得了神笔后,半夜三更出去,挨家挨户告诉伙伴们的行为,则突出了马良性格中单纯和热情的一面;马良坚持只给穷人画画,并智斗地主、皇帝的情节,则将马良鲜明的爱憎感情刻画得栩栩如生。由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改造,使《神笔马良》成为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童话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之一。

《神笔马良》作品的主题思想,幼儿尚不能深刻的理解,但作品的情节、手法,对幼儿有极大的吸引力,马良的智慧、人品,深得幼儿的喜爱。这与作品中幻想出马良画出的鸟可以扑扑翅膀飞上天,画出的条鱼可以弯弯尾巴游进水中,画出的马可以向大路奔跑…… 展现给孩子的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这些画面会引起孩子的无限喜悦的心情,对马良的本领的敬佩会油然而生。童话中马良用自己的智慧、画技,狠狠地惩罚了财主、皇帝。马良的胜利结局,是孩子们听故事过程中所期盼的,得到他们想要的结局,会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民间故事中好人好报,坏人坏报的永恒主题,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孩子们的心里。

思考题:

  • 01童话表现幻想的手法有哪几种?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 02怎样理解拟人童话中的“物性”?
  • 03正确理解童话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