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

重庆一行(25)——长江三峡游(十)

分类:旅游休闲  发布时间:2018-09-05 21:08:24

      1945年,资源委员会邀集水利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中央水利实验处等有关科研单位,组成了由钱昌照主任委员的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对三峡计划(包括航运、灌溉、库区淹没、人口迁移、肥料制造和库区测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同年8月,三峡勘测队正式成立。


   ——1946年初,扬子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调派技术人员到实地勘测,先后编写了《长江三峡水库勘测报告》、《宜昌峡的地质报告》等。同年,与美国垦务局签订了由该局进行设计的合约,并先后派遣了50多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往美国参加三峡工程的设计。

      从中国技术人员到美国坝工专家,尽管他们国籍不同,信仰不同,但都痴情同一个目标——三峡工程。然而,他们十几年的跋山涉水,十几年的勘测设计,十几年的汗水心血,却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命运相同的结局。

 

 当他们绞尽脑汁、不分昼夜为三峡工程奔波时,他们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社会政治环境:一个极端腐败而又疯狂“剿共”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又怎么会顾及“提高人民之生活标准”?又怎么会真心兴建这一“国际性之伟大工程?”


 到了1947年5月15日,“中央社”发布一则令中外水电专家们伤心不已的新闻:“……最近颁布经济紧急措施以来,凡属非短期内可见效之工作,资委会已奉国府令暂行结束。”


  这样,三峡工程的早期研究便同决定它命运的政权一起夭折了!


  长江洪水的威胁与两个会议的召开

  新中国的成立,为三峡工程的研究、论证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9年夏天,一个拥有1.4万人的南下干部团从北京出发,直奔中南地区。团长是谭政,副团长是陶铸、陈正人、邵式平,秘书长是位不到40岁的山东汉子林一山。


  当林一山等乘火车南下进入湖北时,被眼前的长江特大洪灾惊呆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寥落地露着树冠和屋脊,方圆几十里不见人烟。在地势稍高的村庄里,挤满了衣衫褴褛的灾民……他后来才得知:这场咆啸的洪水吞噬了5.7万个生灵,使2721万亩良田和810万人受灾


  林一山万没想到,就是眼前这场无情的洪灾,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在当年大洪水抢险救灾、堵口复堤的艰难环境中,他受命担任中南水利部部长,并在武汉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流域水患的专门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


  刚刚组建的长委会,火速将战略重点放在研究长江防洪上。1950年2月,长委会提出在荆江大堤南岸(湖北公安县境内)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计划。当时,新中国诞生不久,百废待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正夜以继日地操劳着。但是,在1950年国庆节那天,他们却挤出时间听取了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政务院副总理薄一波等关于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方案的汇报,仔细审阅了设计书。当林一山汇报荆江分洪工程可保用40年100年时,毛泽东手一挥:“够了,20年足够了。”


  1952年初春,设计流量为8000立方米/秒的荆江分洪工程开工之后,仅用75天就建成了一座长达1054米的大闸。这是新中国在长江流域修建的第一个大型分洪工程,也是我国水利施工中的一个奇迹。

        防洪成为毛泽东下决心修三峡水库最直接的动因。1958年初春,党中央召开了南宁会议。在会议最后阶段,毛泽东将三峡问题正式提交给政治局讨论。


  会议上还出现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场面。由于毛泽东的调度,“两个冤家”在南宁会议上碰了头,一位是三峡工程的积极推动者林一山,另一位则是三峡工程的坚决反对者、国家工业部水电总局局长李锐。


  在此之前,林、李已为三峡打了差不多两年的笔墨官司。

        1956年,《中国水利》五六期合刊推出了林一山一篇2万余字的长文《关于长江流域规划的若干问题的商讨》。李锐迅速作出反应,同样回敬了一篇题为《关于长江流域的几个问题》的2万字长文,并组织一批水电专家分别著文,在当年的《水力发电》“长江规划专号”刊出,就长江规划总的指导思想、防洪、发电、航运、地质、水文等方面的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完全不同的意见。


“林李之争”的焦点是什么?
    林一山认为:“长江流域规划中必须首先解决防洪问题”,而“三峡是防洪性能最好的地区”,有了三峡还可以发电和改善川江航道。林一山的思路是三峡建坝,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江水患。
    李锐的意见则截然相反。他认为林一山过分强调以三峡水库解决千年一遇的防洪问题,因而离开了综合利用原则,不能从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充分论证。他的思路是,三峡建设要考虑综合利用,综合国力,长江开发应逐级开发,“先支后干”。
    在南宁会议上,林、李又当着毛泽东的面,对三峡工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欣然青草

本文首发于http://www.aixincb.com***http://www.爱心传播.com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