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传递

孩子自残、厌学, 心理咨询师一句话道出真相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22-05-31 10:08:45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提出“空心病”概念,形容“有强烈自杀意愿、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孩子。


但比起孩子,还有不少“空心父母”。他们的孩子都有心理问题,并且治好之后容易复发,因为整个家庭模式都是病态的,父母不自知,急着治好孩子,结果孩子总也治不好。


这些父母,才是真正需要被治疗的人。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

........................................


有种孩子出了问题,

他们的父母才是真正需要被治疗的人


去年8月,一对父母拉着孩子来做心理咨询,孩子手上有很多自残伤口,还有强烈的厌学倾向。


父母很着急,一直在问咨询师:多久能把孩子治好?能赶上开学吗?花多少钱都无所谓,一定不能影响成绩,孩子明年就中考了……


孩子却漫不经心,并没有很想解决自己的问题。我在一些家庭中看到过类似的情况:夫妻终日吵架,孩子为了阻止父母吵架,无意识转移父母的关注点:厌学,自残,轻生……


夫妻围着孩子焦头烂额,就没功夫吵架了。是一种病态的家庭模式,往往周而复始。


哪怕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夫妻继续吵架,孩子早晚还会出问题,因为这个家必须要有一个转移矛盾的“靶子”。


5月22日,简单心理发布了一则数据:《柳叶刀精神病学》调查发现,父母一方自杀未遂,孩子自杀的概率是一般人群的4.43倍。


孩子生来敏锐,能捕捉到家庭关系中微妙的变化,有时会成为父母情绪的承接者,有时也是情绪的出口,这给他们稚嫩的自我平添很大压力。


所以,对情绪涵容力不太好的父母,经常会养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所谓涵容是心理学上使用的名词,意思是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给足抱持。


《柳叶刀精神病学》这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面对有自杀史的孩子,不仅要关注他的情绪,还要减轻他父母的压力,提高亲子互动质量。


从事心理咨询4年,我对这项结果非常赞同。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提出“空心病”概念,形容“有强烈自杀意愿、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孩子。


咨询生涯中,我也遇到过不少“空心父母”。他们的孩子都有心理问题,并且治好之后容易复发,因为整个家庭模式都是病态的,父母不自知,急着治好孩子,结果孩子总也治不好。


这些父母,才是真正需要被治疗的人。


什么是空心父母?


概括来说,空心父母的问题有两个维度——


对内维度:病态自恋。


有一位让我印象很深的母亲,她对咨询师炫耀孩子有多优秀,夸夸其谈“砸多少钱都无所为,只要不出差错,孩子未来必将飞黄腾达”。


你能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很自恋的母亲。孩子都送到心理咨询室了,还在吹嘘自己教育有多成功。


孩子被诊断抑郁症,她很着急,拉着孩子去医院做各种测评。结果呢?孩子的人格问题不大,陪着一起做测试的她,反而被测出有人格障碍。


她很难靠自己获得自我价值感,强烈需要外界认可,“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能让她感到自己活得很有价值。


但由于病态的自恋水平,她不知道该怎么平衡亲子关系。孩子出错了,她出奇暴躁;做对了,就喜不自禁。孩子就好像她的情绪开关一样。


她的心是“空”的,开了一个大洞,这是很痛苦的,为了缓解痛苦,她把孩子塞进大洞里,母女“共生共存”。


所以,她不容许孩子出问题,因为她无法涵容另一个心里有洞的人。


另一个问题维度,是对外的“退行”。


退行是指,亲子关系里父母退回婴儿,让孩子做自己的“父母”,照顾满足自己的喜怒哀乐。


病态自恋经常伴随着退行,就像上文这位母亲,雏鸟一样依赖女儿,把女儿的优秀视为自己的优秀。


不只是她,其实很多把孩子照顾得很好的父母,内心深处都在“当娃”。


比如,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自己的社交圈,一门心思围着孩子转,把孩子卷进夫妻矛盾里,榨取孩子的自我价值……


可能有人要问: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也不代表孩子一定会有心理问题啊?


是的。自恋水平正常的父母,即使退行,也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大心灵上的伤害,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早晚会离开自己独立生活,而孩子离开后,他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自恋水平病态的父母,却无法接受孩子的独立。他们是藤蔓,一定要缠绕孩子这棵大树才能吸取营养。他们想象不到孩子离开后的世界,所以会全方位控制孩子。


“病态自恋”和“退行”两个因素,可以作为“空心父母”的判断因素,如果嫌这太复杂,有一个更简单的判断方法:


是不是空心父母,就看脱离“父母”这个角色后,能不能回归自我,找到自己在这世上的定位。



“空心父母”会养育怎样的孩子?


关于“空心父母的养育模式”,我的心理督导老师讲过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一位母亲发现丈夫出轨,让儿子去拍小三的照片,用来威胁父亲给赔偿款。


儿子在矛盾痛苦的心态下做了这件事。母亲借此顺利离婚,用前夫给的一大笔钱去了另一个城市,很快站稳脚跟。


母亲走出了离婚阴影,儿子却不好了,他觉得父母离婚自己是始作俑者,无比内疚,抑郁情绪越来越严重。


面对儿子的问题,母亲是怎么做的呢?


她不断在孩子耳边说:“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一定要对我好”;“我这辈子太辛苦了,你以后不孝敬我要天打雷劈”;一旦哪里做得不好,她就会说“跟你爹一样没用”。


儿子不敢在她面前流露情绪,为了得到母亲的认可,他很努力考出好成绩,维持着“母慈子孝”的表面关系。


结果,连着几次考试失利后,儿子心态崩了,上课精神恍惚,成绩一落千丈。眼看考上国内名校是无望了,母亲就咬咬牙,砸钱送孩子出国留学。


她希望孩子能顺利“镀金”,回来给她一个体面的生活。但离开母亲后,孩子变了一个人,和母亲的联系越来越少,逢年过节也不回国。


母亲逢人就夸儿子在国外混得多好多好,实际上两人已经快5年没有见过面。儿子毕业后没有回国,拒绝给母亲汇款,微信也拉黑了她。


她觉得孩子交了坏朋友,走上了歪路,每次出国去找他,母子都会产生激烈争执。她想让心理咨询师帮忙修复母子关系,但咨询师爱莫能助。


因为儿子拒绝沟通,只想逃离。


他认为痛苦源自母亲,其实痛苦源自他脆弱的自我,但养出这种自我的,正是他的母亲。


这是空心孩子的特点:自我价值感太弱,无力强大自我,要么和父母的自我捆绑在一起;要么退而求其次,用“逃离”亲子关系来缓解痛苦。


耶鲁大学一项调查显示:45%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空心父母”养育出的孩子,不知道怎么爱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爱父母,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父母走出空心,

孩子才能自信


改善亲子关系之前,父母需要明确一个心理学概念:内化。


孩子会内化父母的言行举止,在TA心智独立之前,TA就像父母的复制人,完美copy了父母的格局、性情、道德水平和自我强度。


所以,当孩子感到痛苦,又缺乏独立自我,时常会通过“甩锅给父母”来缓解痛苦。


“我的原生家庭太糟糕”“我会这么失败是因为父母总骂我”“都怪父母对我太严格”……


“空心病”孩子改变的关键,就在于调整内化。身为父母,需要让孩子认识到:你的世界不只有父母,还有你的恋人、朋友、老师、同事……


这并不是给父母撇清责任,只是,与其执着于父母的不完美,不如从其他人身上发现优点,然后内化这些优点,培养出更好的格局性情和更强大的自我。


这种方法适合已经有独立意识的孩子,“正确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他们了,他们需要建立一个积极正能量的社交圈子,到家庭之外的世界获得成长。


如果孩子没有独立意识,还很依赖父母,这种情况该怎么调整改变?


关键在于父母自身涵容能力的成长。


有经验的父母会觉察到:孩子现在很粘爸妈,以后可能会远离爸妈,因为依赖不等于融洽的亲子关系,只是自我还很稚嫩的表现。


如果孩子没有爱自己、爱他人的能力,他是无法发自肺腑热爱父母的,因为他涵容不了一对不完美的父母,如同父母无法涵容他一样。


趁孩子还很依赖父母,这时父母有所改变,能把好的成长直接内化给孩子,让孩子长大以后懂得如何去爱。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好的父母会给孩子“恰到好处的挫折”。比如,有针对性地涵容孩子。


孩子做对了,鼓励赞美;孩子做错了,指出错误,允许孩子自己思考改或不改,并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决定产生的后果负责。


对“空心父母”来说,允许孩子不改,允许孩子自己为自己负责,是非常难的。对普通父母来说这也不容易,只是普通父母的世界不只有孩子,他们没有时间精力总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


这反而给了孩子一个很好的目标:想要成长为父母那样,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有自己的事业、爱好、梦想、人际。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咨询故事,如何治疗厌学自残的孩子?或许大家已经对答案有所了解:求助专业人士,同时,涵容孩子的问题。


允许孩子不上学,允许孩子发脾气,告诉她这一切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应对方法,并承担责任。


父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源头,当父母回归自己,亲子关系就回归平静;除非孩子主动求助,不侵入孩子的世界,孩子会自己慢慢好起来。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