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义 龙湾屯镇柳庄户村 有位号称是“新农人”的女子 整日在田间地头 与大棚、鸡舍、猪圈打交道 用8年时间践行心中理想 种地、除草、采摘等工作 构成她日常生活中的诗章 在农民身份背后 她是农业新模式的践行者 抖音上她拥有15万余粉丝 成为“网络红人” 她始终以袁隆平院士的话语 坚定在农村创业的决心 她就是人称“石掌柜”的 “80后”清华博士后 石嫣
——《北青社区报》编辑部
石嫣向小朋友们介绍田间蔬菜
公费出国务农
回国成“新农人”
“学了这么多年农业,我都没踏进过农田,甚至不知道农作物是怎么种出来的,这样下去,读完博士又有什么用呢?”多年从事农业研究的石嫣,在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被公费派往美国,了解美国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的模式,当地农场的集约高效管理和对生态可持续的重视,给了她很大冲击。短短半年的“美国农场体验”,开始慢慢改变石嫣的人生轨迹。她也是中国第一名公费出国当农民的学生。
看到果实成熟了
石嫣格外高兴
最初,石嫣十分不理解为何要放着国内那么多重大的课题不做,却偏偏跑来这里每天清洗育苗盘,每天的工作使得石嫣浑身酸疼。农场周边没有公共交通工具,生活简单而重复、远离繁华的生活,让石嫣恨不得直接跑回国内。但一次偶然的机会,石嫣得以面对面采访袁隆平院士。访谈中,袁隆平提到了当代农业农村的现实困境,得知石嫣常年实践在农村农业一线,他感叹道:“年轻人不搞农业,那真的是个危机。”正是和袁隆平院士的这次采访交流,让石嫣更加确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
“扎根”农村多年
石嫣却感到丰足而快乐
“我之前在美国农场干活,都习惯了。那时候因为经常拔草,手上裂了很多口子,根本洗不干净。”石嫣说,自己从小在城市里长大,五谷不分。大学、硕士虽然学的跟农业相关,但自己却从来没有真正下地干过农活。直到读博士前,石嫣去美国,完成了一次“洋插队”,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石嫣认真呵护农场中的蔬菜
从2008年到2015年,石嫣开始了从城市人向“新农人”的转变。回国后的石嫣,刚好赶上中国人民大学位于海淀区的产学研基地建成,她便向老师申请,把在美国学到的模式引入,建成了“小毛驴市民农园”——中国首个“社区支持农业”农场,并完成了当时国内第一篇关于社区支持农业的博士论文。博士毕业后,她到清华做社会学博士后的研究,后来又在通州创建“分享收获”。随后,她又来到龙湾屯镇,转型做有机果园,尽管第一年损失惨重,产出的梨只有常规生产的十分之一的产量,但是她和团队仍然坚持原则不变。
石嫣向外国友人介绍农场情况
石嫣在农场劳作
坚守梦想初心
不少会员会在周末带着孩子来她在龙湾屯的农场亲近自然,在食堂品尝新鲜菜肴,“我们这里每个大棚上的画,都是小朋友们画的。”说着这些,石嫣笑得很开心。“每天天刚亮,有人在烧火做饭,有人已准备出发进城办事,有人早就在地里和农户们安排一天的工作,我不用挤地铁,不用参加应酬,生命在村子里似乎被拉长了。”石嫣说,这也是她最初的梦想。她还经常会从菜地里直接摘下西红柿、黄瓜等蔬菜,直接吃起来,“都是有机的”。有时,石嫣会用最直接的办法,告诉会员和种菜的工人,有机与无机的差别。
石嫣说,做农民很幸福
石嫣捧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蔬菜
笑得格外开心
从不被看好的创业者成为了富翁,石嫣却一直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性格,每天她依然是干着种地的活,这些活如今大可以让员工去干,不过石嫣觉得,所谓实践出真知,一个开农场的人如果不种地,那就要被时代抛弃了。很多人觉得种地是件简单原始的事情,可石嫣觉得,种地是门大学问,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年年丰收。心系农村的她表示,自己将来依然会扎根在农村,土地对她而言是一种理想,也许别人不太懂她心里的执着,不过她自己会一直坚持。
石嫣的视频号名为“掌柜石嫣”
石嫣这位80后美女,不仅是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创办者和负责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也是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推动者,国际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联合主席。
如今,石嫣在抖音的账号已收获15.2万的粉丝,超39万次获赞。她还发表过20余篇有关农村发展的论文,多次参与国内国际相关领域会议,并翻译了三部相关著作《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日本的永续农业》《分享收获:社区支持农业指导手册》和《慢钱》,并荣获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达沃斯2016年“全球青年领袖”等称号。
工作中的石嫣
———— / END / ————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