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传递

美国女权的“黑暗时代”:做好家庭主妇是世界上一切工作中最重要的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19-10-31 10:44:45

战后,大量的美国家庭纷纷涌入郊区,成为一个郊区家庭里的家庭主妇是大多数美国女性的归宿。把控全国脉搏的《生活》杂志在1956年的特刊《美国女人》中,选取家庭主妇作为“时代女性”:

①年龄在32岁左右,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

②高中毕业便已结婚,年轻、美丽又讨喜;

③家庭女主人,治家有方,将家庭布置得温馨可爱;

④每年招待1500名客人,并得到年收入2.5万美元的丈夫的支持;

⑤事务繁多,需要料理家务、开车接送孩子上学、参加社区慈善会议、每周一次购物;

⑥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母亲,花很多时间陪孩子,关心他们的课业;

⑦为了陪丈夫参加社交活动,正打算学习法语,以便在社交场合为丈夫争光。 可以说,家庭妇女的天地只局限在生儿育女、照顾好丈夫孩子及整个家庭之上。

那么,是何种原因将50年代的美国女性塑造成为这么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的形象呢?

1、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召唤女性回到家中

3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这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影响。凯恩斯曾把“大萧条”与中世纪相比,认为同样都是“黑暗时代”。




成千上万的人在垃圾桶里翻捡,希望找到一点残羹剩饭;城市边缘,很多人用锡铁罐、废木片等残砖破瓦搭成棚窝,一家人以此为家。到1932年,大致有25%的劳动力资源处在失业状态。

多数美国人生来相信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认为失业和贫困是个人失败的象征,特别是许多成年男子,认为失业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大萧条,对“男人是家庭经济支柱这一传统角色,造成了最大一次危机。” 大萧条过后紧接着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40万美国军人阵亡,数十万人身负重伤。战争结束后,人们压抑多年的对正常生活的强烈渴望得以爆发:一个家庭、一幢房屋、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成了战后美国梦的主要内容。要满足归国士兵的愿望,战时被女性占据的工作岗位势必要重新回到男性手中,女性自然也应该退回到家庭中去。并且,战后的美国进入经济“黄金时代”,“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3181亿美元,上升到1960年的4392亿美元(以1954年美元计算),增长38%。” 妻子的光鲜亮丽代表着丈夫的成功,不少中产阶级男子觉得让妻子出门受雇有损自己的身份。对正常生活的这份渴望就这样把女性召唤回了家中。

2、婚姻观、生育观及家庭观的变化将女性束缚在家中

可怕的战争改变了男性渴望的女性形象。从恐怖的战争中归来的退伍士兵已不再沉迷于少女的情怀,他们更需要的是愿意抚育孩子的年轻女性,她们要和战场上的护士一样冷静、能干。

相关题材影视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从前一个男人会和‘装饰品’结婚,现在更想和对家庭有帮助的女性结婚。” 有些女性自己也不愿出门工作,一位工会女领导人在听到战争结束后应该回家时,感到十分高兴:“战争结束后,我要修剪指甲,穿上我能找到的最美的带褶边的衣服,从头到脚泼上一瓶香水,然后高高兴的地将工会职位让给……某位凯旋又胜任的小伙子。”

这一时期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明显提前,从1940年的21.5岁提前到1950年的20.4岁 ,22 岁的女性就会被认为是老处女。与之相伴的便是“婴儿潮”的出现,出生率从1944年的10.6‰急剧上升至1947年的25.8‰。整个50年代,婴儿生育高峰一直持续不断 ,美国人口从1950年的1.5亿增长到了1960年的1.79亿,几乎增长了20% 。带有4-5个子女的家庭非常普遍,家庭规模的扩大使女性“更倾向做出赋闲在家的决定,” 毕竟养育子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女性不得不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家庭中。


本杰明·斯波克博士

1946年本杰明·斯波克博士出版了讲述养育后代知识的《婴幼儿养育大全》,对育儿方法进行重大革新。与当时大多数育儿书籍所推崇的冷酷的权威主义不同,斯波克主张“母亲要付出无限精力去保护儿童免受许许多多的担忧和焦虑。” 此书一出版便风靡全美,成为万千父母的育子教科书。当然,这也加重了女性的责任与负担。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美国迈入工业社会,城市化发展迅速。小型化、简单化结构的核心家庭开始大量兴起。核心家庭出现引起新的家庭价值观,“在(核心)家庭中一般建立明确的性别分工,丈夫外出工作,挣钱养家,妻子一般做全职太太或从事兼职工作,把更大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家庭和儿女。”

工业化也促进新的家庭生活观的产生,“传统家庭的教育、宗教和娱乐功能被相应的专门机构所替代。工业化导致家庭与工作的分离,外出工作的辛苦和竞争的压力使家庭被美化成远离外部世界的避风港。妇女作为这个避风港的守护者,被期望集中精力料理家务和照顾孩子,而不再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 此外,战后美国“郊区化”的发展也“使妇女有更多事可做,她们打理房间和花园并接送孩子上下学,” 承担起家庭中的全部家务及养育子女的责任,还要到离家很远的城市去采购生活用品,自己的闲散时间极其有限。即便是有时间,远离城市的郊区能为女性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并不充足。“妇女们除了做家庭主妇和妈妈们以外,再不可能做其他任何事情了。”

3、政府“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将女性赶回家中

考虑到战后有千万名士兵退伍回国,为避免出现退伍军人骚乱问题,美国国会于1944年颁布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

规定给退伍军人提供免费的大学教育、每月50美元的生活津贴(已婚者或有赡养对象的每月提供75美元)以及价格极低的抵押贷款(规定由联邦政府担保,提供退伍军人用以购买或建造家宅、农场和开办企业用房地产等某些贷款一半以下的金额,利息为3%-4%) 、免费教育使男性在就业市场上胜出一筹,较女性更有竞争力;生活津贴刺激美国人早婚早育。1944年还颁布了《公路法》,使交通更加便捷。住宅补贴加上便捷的交通均有助于士兵在郊区购买房屋,女性自然也就随丈夫搬到了偏远的地方,远离了工作,沉迷于家庭。

除了“胡萝卜”的引诱,一些强制手段也迫使女性回到家中。早在1942年,为了确保女性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美国政府将儿童照管问题纳入到《兰汉姆法案》中,开始筹备建设社区儿童保育中心。后来,为了“将孩子送回母亲身边,将就业母亲送回家中,”联邦政府不顾女性的反对于1946年终止了对保育设施的资助,到了1948年所有的州也都终止了资助。公共保育服务被终止,“妇女不久前还是国家工厂里的宝贝,现在却一锅端地被遣散回家,一去不返。”

4、社会环境催促女性回到家中

社会对女性的催促是隐性的,体现在方方面面。

多丽丝·戴

50年代的女电影明星要么是天真的和没有个性的,比如多丽丝·戴,她在一部接一部的电影中演绎了一个迷人的姑娘如何博取男人的欢心。要么表现出一种由天真和性感的复杂混合,如玛丽莲·梦露,扮演的角色都是有着红唇碧眼、丰臀肥乳的金发女郎,毫无廉耻的迎合“一种虚假的、任性的、幼稚的性爱想法……永远也不可能成熟为一个温暖活泼的女人。”

还有一些电视剧比如《我爱露西》(一般在播出时刻,美国2/3的电视机都会锁定它)和《奥茜与哈里亚特》都描写了傻里傻气、天真可爱的家庭主妇的万千生活场景,进一步强化了居家生活的性别角色。广告也喜欢以女性为对象 :一位打扮精致的妻子在厨房准备食物 ,透过窗户开心得望着和女儿玩耍的丈夫,广告词写着:“女人不能离开厨房!我们都知道女人的位置是在家里,做饭给男人吃……”;一个领带广告写道:“告诉她,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图片上的丈夫洋洋得意得躺在床上,美丽的妻子跪在床边像仆人一样给丈夫奉上早餐。报纸杂志并不能带给她们任何外界的消息。

那段时期,卡斯特罗领导了古巴革命,阿姆斯特朗正在接受训练准备去太空旅行,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爆发……然而,各类妇女杂志却对这一切只字不提。这些妇女杂志的封面往往是金色碧眼、雪肤红唇,像洋娃娃一般精致的女孩,她们年轻貌美,温顺体贴,是类似于宠物一般的存在,完全没有自己的人格。杂志里面则被饮食、穿着、化妆品、家具和青年女子的体态塞得满满的。《周末评论》一篇文章写道:“做个好妻子、好母亲,简而言之,做个好家庭主妇是世界上一切工作中最重要的。”


服饰也反映着此时女性的形象。战争期间,女性们身着男士服装,装着垫肩以显精神,“女装完全变成一种非常实用的男性味很强的现代装束,即军服式。” 但在1947年,克里斯羌·迪奥尔发布新样式时装,他自己解释道:“摆脱战争中女兵制服式样的束缚,优雅的肩,丰满的胸,像野草花的茎一样的细腰,花一样张开的豪华长裙。” 丰乳肥臀细腰,这种“洋娃娃”式的时髦得到了女性的追捧。“鞋的样式则强调愈来愈高的高跟和越来越尖的鞋尖,一直发展到妇女穿着它走路都很困难。”

50年代进入大学的女性人数也有所下降,各学院和大学削减了女学生的录取。根据《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只有65000名妇女接受了教育,而男子则为225万人。1940年妇女占所有大学毕业生的40%,但1950年只占25%。 50年代中期有60%的女孩子中途停学结婚或是害怕受过多教育会妨碍结婚。 米尔斯学院院长林恩·怀特曾提议:“女学生的课程应该培养女性的家庭和社区的智力和情感生活。”她们应该学习诸如插画、编制等有关室内装饰和家庭财政的课程,以便承担起未来做母亲和家庭主妇的任务。密苏里州斯蒂芬学院院长詹姆斯·麦迪逊·伍德也力劝女性专注于家政学、儿童发展和室内装饰等学科。

50年代的美国,男人就是顶梁柱,要工作挣钱,女人不顶半边天,妻子、母亲才是正职。所幸,尽管某些性别角色和规范被社会强制执行,但50年代并不像人们有时描绘的那样墨守成规,对现状的不满逐渐从平静社会表面下冒了出来。尽管女性的角色主要被定义为妻子和母亲,并避免且不需要外出工作。但事实上,女性在战后的劳动力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到1960年,近1/3的已婚妇女逐渐开始加入工薪劳力群,开始具有一定势力得向雇主要求平等待遇,这成为60-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些没有就业的中产阶级妇女也开始投身公共事业,在妇女选民联盟、红十字会、基督教女青年会和家庭教师协会之类的公益机构服务,这使得她们也锻炼出了日后从事女权运动的组织能力和政治本领。其他仍留在家中的妇女则深感困惑,对女性就业的渴望随着日子的消去而愈发强烈,这同样推动了后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参考资料:① W.H. Chafe:《The American Woman : Her Changing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oles, 1920-1970》②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

③ 洛伊斯·班纳:《现代美国妇女》

④ Nancy A. Hewitt.:《A Companion to American Women’s History》

⑤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来源:搜狐网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