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问题,答完能活着就算你赢了!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19-03-23 11:23:40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陪在皇帝身边,说错一句话搞不好就有无妄之灾。大臣们面对皇帝的提问,那也都是压力山大,比如当年汉文帝问丞相周勃:“我们国家一年收多少钱谷,有多少诉讼案件?”周勃答不上来,紧张到汗流浃背,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其实这些专业性的问题,通常大臣们还不会觉得有多难对付。毕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偶尔答不上来几个问题最多挨顿批评就算了。如果皇帝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不知道就别乱说话,也不至于脑袋搬家。只有下面这个问题,那才是真正的“要你命三千”!

这个问题就是皇帝问大臣:“爱卿,关于太子,你怎么看?”可能大家无法直接感受这个问题的强大杀伤性,下面我们就结合两个具体故事说说这个问题的凶险之处,一些绝世高手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问答双方:石勒和徐光

东晋时期,五胡乱华。北方的羯族人石勒,崛起于乱世之中,建立了后赵帝国,一度占据了大半个北方。除了石勒本人能战善战以外,手下还有一帮虎狼之将。尤其是他的弟弟石虎,不仅打仗凶悍,性格也是十分凶狠残暴。这些人渐渐掌握了军队,形成了自己的军事集团。

石勒称帝以后,立他的儿子石弘为太子。偏偏这个太子爱好文学,性格高雅,整天和一帮儒生探讨人生。石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万一哪一天石勒本人驾崩,就凭这个文弱的太子,想驾驭那帮武将是几乎不可能的。

于是某一天,忧心忡忡的石勒找来了大臣徐光,开口说了这么一句话:“大雅愔愔,殊不似将家子。”就是说自己家的太子太安静,一点都没有将门风范。说完这句不说了,等着徐光表态。

注意,这就是一道典型的送命题!皇帝说了他对太子的不满,现在轮到徐光来表态了。按照我们直观的反应,徐光大约有两个思路可供选择:

第一种就是坚决不同意皇帝的看法。你皇帝可以说太子不行,我徐光可不能说太子不行。那徐光说出的话就应该类似这样的:“皇太子英明神武,只是暂时还未表露,未来一定能成大器,带领我们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如果这么说,基本就是找死,因为你这是明显的睁眼说瞎话。皇帝说的肯定是事实,而且是大家公认的,你非要瞎扯,那只能说徐光是在曲意奉承,这种巧言佞色的大臣,不杀留着过年吗?

第二种思路就是尊重事实,顺着皇帝的话说下去。按照这个想法,大概说出来的画风是这样的:“皇太子这人确实不怎么样,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皇帝你摊上这么个儿子是倒了霉了…”那么这个思路显然是死得更快。不信大家看看身边的亲戚朋友,如果谁说某家的孩子不好,两家轻则吵架,重则绝交,人就是这么护犊子。皇帝也是人,他儿子他不可能不护着。退一万步说,即使皇帝当时雅量开恩没有怪罪,你徐光说太子坏话,等到太子登基的时候,是不是该去提前看看墓地?

所以这么看来,我们常人第一反应的两种思路都是死路,似乎这个问题变成了无解的死局。然而就是这种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的难题,徐光给出了史诗级的回答!

光曰:“汉祖以马上取天下,孝文以玄默守之,圣人之后,必世胜残,天之道也。”

徐光说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汉文帝却以清静无为来守天下,圣人征战杀伐之后,上天会降下仁厚之主抚育苍生,这是天道啊!

这个看起来仿佛不相干的回答,却是拍马屁的至高境界——大拍无痕!表面上在说汉初的事,实际上把石勒父子分别比喻为汉高祖和汉文帝,更指出石勒父子的这种反差搭配,是天意啊,是天意!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只觉得膝盖中了一箭,真是不自觉地给跪了,这是硬生生把一道送命题变成了送分题!

果然,石勒听后“大悦“,还不是一般的高兴,是特别高兴!当然接下来徐光趁机进言,建议让太子早日亲政,树立威望并逐步削弱石虎,石勒也都一一答应。


问答双方:朱棣和杨士奇

如果说上面那个问题已经很变态了,那么这次则是变态加强版的,那就是明成祖朱棣和太子朱高炽之间的矛盾。

朱棣本人是造反取的天下,靠武力夺取的皇位,大约也就对武力有些迷恋。因此朱棣本人更喜欢的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的二儿子朱高煦,而相比之下,大儿子朱高炽胖得连走路都不方便,说朱棣一点都不喜欢他也不算夸张。虽然最后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但是朱棣动过好几次换掉太子的心思。

于是在这种父子猜忌的前提下,朱棣御驾亲征蒙古,留下朱高炽监国理政就显得格外微妙。皇帝最担心的还是皇位的稳固,万一前线战争有重大失利,要保证太子不能在大后方篡权。比如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唐肃宗立刻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高粱河一战,皇帝宋太宗走失,武将们立刻准备拥立赵德昭。作为皇帝,朱棣不可能知道这些历史,于是朱棣对太子的防范也就格外严密。

这种防范到了何种程度?我们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朱高炽在代理朝政期间,刑部尚书刘观贪赃枉法,太子就训斥了刘观一顿。按理说这事太子做得合情合法,也没有太过火,但是朱棣知道后立刻警告了太子,那意思这些人都是我提拔的人,轮不到你来训斥。正是因为朱棣十分担心太子趁他不在的时候结党立威,这才显得格外严厉。

在这种极端复杂的局面下,朱棣出征归来,向大臣杨士奇询问太子监国时表现如何,就显得刀光剑影,杀气重重。

如果杨士奇说太子勤政有德,那朱棣便会怀疑太子有树立权威之心,趁老子不在想搞事情。如果杨士奇说太子偷懒或者水平一般,又会给朱棣废掉太子的口实,要知道杨士奇本人也是东宫的人,和太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好在杨士奇精准地把握了明成祖的这个心思,他先是从太子的孝顺入手,接着才说太子监国时的政事表现:“太子监国期间很认真,能够虚心听取大臣的合理意见,对于一些不恰当的要求,他也会当面驳斥和批评。”

前半句说的意思是太子不立威,能和朱棣的人马达成一致,后半句则是说太子不靠恩惠结党营私,因此也没有什么小算盘。可以说杨士奇靠着准确的判断,在这道“死亡问题”中找到了唯一的一条出路,朱棣听完也是打消了心中顾虑。


后记:

虽然我们普通人在平日生活中,遇不到这种“真要人命”的问题,但是也偶尔会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大领导越级直接问下面员工,关于你部门的领导你怎么看?其实这种情形就和上面的问题有点相似,虽然我们做不到像那些“人精”一样,回答得滴水不漏。但是切记一点,不要信马由缰,觉得自己逮到一个机会一定要说个痛快,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弄到最后可能最倒霉的反而是自己!(来源:土人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