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

重庆一行(6)

分类:旅游休闲  发布时间:2016-11-04 09:59:39

戴笠公馆,是陪都时期国民党重要人物、军统领袖戴笠的居住办公之地。解放前赫赫有名,它的左边不远是周公馆,右边不远是桂园。


戴笠公馆建在街道边的梯坎下,底楼下沉,二楼与街面持平。房屋仍是典型的中西结合、砖木结构的民国建筑风格,背靠着嘉陵江而建。现在公馆已经被其他部门所用,不能随便参观,但是有画展的时候还是可以前往参观的。

                  

                        

 岁月流失,城市变迁,沧海桑田,许许多多的历史痕迹被冲刷殆尽……然而历史却在这里驻足,曾家岩50号“周公馆”小楼,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屹立在嘉陵江边,静静地诉说着、散发着历史的味道


  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登载了美国《时代》杂志驻中国的战地记者白修德40多年后重返山城重庆撰写的观感:“革命给重庆带来了巨大而且深刻的变化……在我一度为家的这个城市里,现在我只能认出两个地方:一个是既狭窄又黑暗的周恩来过去办公用的共产党党部,这里曾是我经常来往的地方。另一个地方是旧城墙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个门——通远门,尚保存完好。”此文中所记的周恩来办公用的共产党党部,指的就是曾家岩50号“周公馆”。


  重庆的“周公馆”即曾家岩50号,抗日战争时期因中共首席谈判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在此办公而闻名中外。

 

                            

                      

                          

                        

                       

                        

                      

                

                  

                 

                      

摘自:作者:刘英来源:红岩联线 当年重庆有“三岩”之说。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驻地叫红岩;周恩来在重庆城内的办公住宿地“周公馆”在曾家岩;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刊物《新华日报》地处虎头岩。这里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活动中心和主阵地。它们被称为“红色三岩”。


“红色三岩”以曾家岩50号最具神秘色彩,无论在陪都的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眼中,它极富神秘感和吸引力。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当时幽默地称曾家岩50号“周公馆”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特务交错组成的三明治”;《纽约时报》记者、外国在华记者协会会长爱金生称:“曾家岩是神秘的房屋”;解放后曾在红岩主持工作多年的董必武回到重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感慨万端,也吟写了“八年抗战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临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的诗句。(“三打维支”即英文夹心面包的译音)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周公馆奇特的内部结构和复杂的外部环境。


曾家岩50号“周公馆”,地处上清寺,坐落在渝中区中山四路东端尽头,它依山岩垒石临江而建,是一栋三层楼房,带有大小两个天井,属中西合壁式的建筑。这里原是重庆地方人士赵少龙的宅院。1938年秋租于国民政府立法委员陈长蘅居住。在它对面是一条狭窄的街道,往前走可一直通至国府路国民政府驻地,往右前行是德安里蒋介石官邸及侍从室。


1939年初,当时住在曾家岩50号斜对面友人住处“渔村”的邓颖超,得知陈长蘅将迁成都,打算将50号房屋转租,考虑到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在重庆的住房紧张,曾家岩地处市区,靠近国民政府,会客访友和与各界人士接触都很方便,十分有利于开展工作,遂通过朋友的介绍,以周恩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的名义,从陈长蘅手中转租了曾家岩50号大部分房屋,对外称作“周公馆”。


“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机构所在地,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秘密设在这里。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林彪、王若飞等人在渝期间也常住于此。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有专人在这里负责日常事务和安全保卫工作。因此,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哨阵地,是茫茫雾海中的明灯。


50号大门外,是一条幽深狭窄的石板小巷,东面经国民党警察局派出所通向嘉陵江边,西面则过戴笠公馆门口通往上清寺,朝北可通往国府路。


巧的是位于周公馆西边百米处的曾家岩路口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公馆,斜对面是宪兵19队。当年有周公馆馆长之称的祝华后来回忆说:“自从我们住至这里后,冷清的小街顿时添了不少常客(特务),从早到晚轮流坐在那里,监视我们的出入,还常有一些由国民党特务装扮的小摊小贩来回游走,对进出周公馆的各种人物进行监视盯梢”。


独特的“左邻右舍”,周公馆当年外部环境的险恶可见一斑。


为了让来这里的各界人士和地下党同志能够准确地抵达这里,避免找错地方,避免因问讯而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拘捕,周公馆的同志便用白油漆在深灰色的门柱上写下了“曾家岩50”几个大字,灰墙白字十分醒目。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曾家岩50”几个字至今仍然依稀可见。


周公馆的内部环境,也十分有趣和复杂。原来在邓颖超租下这里之前,陈长蘅即将50号二楼西侧和前院小天井底楼的几间房屋,分别租给了时任国民党中央抚恤委员会主任秘书刘瑶章和国民党上层人士端木恺以及时任重庆市市长贺耀祖的夫人倪斐君领导的“战时妇女服务团”。邓颖超租下的则是主楼的底层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东边的三间房屋。


这样就形成了奇怪的院内住房组合。一楼和三楼的全部以及二楼的三间房是共产党人的,其余的则是国民党人住房。一楼隔有一道围墙,二楼、三楼都有自己的专用楼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存心戒缔,虽共居一楼,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一些从事上层统战工作和军事情报等工作、由南方局直接联系的秘密党员,常到这里向南方局汇报请示工作和递交情报。大天井院中的地下防空洞,可以直通到嘉陵江边,这些从事地下秘密工作的同志,就经常从这里出去。


尽管曾家岩50号周公馆的内外环境如此复杂险恶,但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八年如一日,长期战斗和生活在这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和巩固而不懈努力。


曾家岩50号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政府陪都市中心的战斗堡垒,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哨阵地。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在这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国内国际统战工作,团结教育了广大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主义人士,发展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了中外各界朋友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支持,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国统区广大人民的民心。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说,要是没有南方局周恩来他们的大量工作,国统区人民就不会这么热烈地支持我们。这是毛泽东对南方局工作的最高赞誉。


1946年5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大部分人员离开重庆前往南京。曾家岩50号成为中共代表团驻渝联络处和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机关驻地。吴玉章以中共代表和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身份留守曾家岩50号,在此期间,曾家岩50号改称“吴公馆”。1947年3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吴玉章率领全体同志经过长达一周的斗争,胜利返回延安。


1958年5月1日,曾家岩50号与红岩村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共同建成红岩革命纪念馆。如今的曾家岩50号周公馆门前,再也看不见当年那条狭窄而幽静的石板小巷,取而代之的是宽广的曾家岩广场,周恩来风雨兼程、辛勤奔走的全身铜像伫立在广场中央。“曾家岩上宅,此日自由开。吸力无穷尽,人群不断来。”曾家岩50号周公馆已经成为中外闻名的纪念地。

   

“红色三岩”以曾家岩50号最具神秘色彩,无论在陪都的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眼中,它极富神秘感和吸引力。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当时幽默地称曾家岩50号“周公馆”是“共产党人和国民党特务交错组成的三明治”;《纽约时报》记者、外国在华记者协会会长爱金生称:“曾家岩是神秘的房屋”;解放后曾在红岩主持工作多年的董必武回到重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感慨万端,也吟写了“八年抗战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临居在右,总看南北过门人”的诗句。(“三打维支”即英文夹心面包的译音)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周公馆奇特的内部结构和复杂的外部环境。


地址: 渝中区中山四路曾家岩轻轨站出口处(重庆市委市政府)

 

电话: 023-6386232

营业时间:9:00-17:00 16:30停止接 

欣然青草

本文首发于http://www.aixincb.com***http://www.爱心传播.com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