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鸠山由纪夫与九三阅兵
生平背景:鸠山由纪夫(1947年2月11日出生),日本政治家,第93代首相(2009-2010年),现任东亚共同体研究所理事长。出身政治世家(祖父为前首相鸠山一郎),毕业于东京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曾任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争议事件
鸠山由纪夫出身于日本著名的政治世家——鸠山家族,该家族四代人均活跃于日本政坛,被誉为“日本的肯尼迪家族”。其家族背景可概括如下:
鸠山家族兼具政治资本与经济实力:
家族成员多与中国有深厚联系,但内部存在分歧:

鸠山由纪夫一针见血:让叫声最响的高市早苗当了首相,全日本都有责任
鸠山由纪夫一针见血地指出:让呼声最高的高市早苗成为首相,整个日本社会都难辞其咎。
将“叫得最响的人”推上权力巅峰,这不只是日本政坛的一场戏剧,更折射出社会风气的某种倾向。
高市早苗曾在国会提出,一旦台海出现“以军舰与武力控制”的情况,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这一言论迅速引发中日之间的舆论与外交风波。
而鸠山由纪夫则以“弱犬多吠”这一辛辣比喻,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了政治生态本身。
问题随之浮现:究竟是谁在背后为这种“高音量政治”铺路搭桥,使其一路畅通?
鸠山由纪夫公开批评高市早苗,呼吁她以对话协调代替军备扩张,并直言“弱い犬ほどよく吠える”。
这句俗语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反映的并非个人恩怨,而是日本舆论场中对尖锐声音的某种偏好:言论越激烈,存在感越强,越容易动员支持;而理性讨论的成本,反而被情绪和标签所取代。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市早苗并非凭空上台。
她早年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保守乃至极保守的立场早已成为其政治标签,如今只是在更强的关注下被放大展现。
这种“情绪优先”的政治消费模式,加上媒体流量、党内权力博弈与选举动员的相互结合,共同助长了“音量即正义”的错觉。
日本社会是否也在为这种错觉付出代价?
高市早苗的上台并非偶然。
自民党在政局动荡中换帅,并与日本维新会达成执政合作,使她于10月21日经国会指名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
然而,脆弱的执政基础与强硬的对外姿态,构成了“高调却缺乏回旋空间”的治理困境。
媒体普遍将她定位为保守派政治家,主张强化军力并巩固与美国同盟;这些立场与其从政经历相互强化,形成某种路径依赖。
因此,鸠山所言的“弱犬多吠”不只是一句讽刺,更是对政治供需结构的警示:当“音量”比“实质方案”更受青睐,权力自然向那些善于放大声音的人倾斜。
高市在11月7日的国会答辩中,以“存亡危机事态”为例进行具体说明,触及了日本2015年安保法制的敏感神经。
根据该法,一旦认定盟国遭受攻击将威胁日本存亡、严重侵害国民权利,自卫队可行使集体自卫权出动。
以往的首相大多保持“战略模糊”,而高市此次的“具体举例”,被视为在外交与安全政策话语上的一次突破。
她虽随后称其仅为“假设性说明”,并表示今后会谨慎措辞,但并未收回原话。。。。。。
最后回看鸠山那句尖锐的比喻。
它虽然刺耳,却精准点出了当前的危险倾向:当政治舞台更青睐响亮的声音,理性与温和反而被边缘化。
高市早苗作为在任首相,负有控制风险的责任——不仅应在国会中避免对战争情景进行具体描述,更需在内阁层面建立对高风险言论的事前审查机制。
而日本社会也需共同反思,在“将麦克风交给谁”这一问题上承担起集体责任。
对周边国家而言,最好的回应不是比谁声音更大,而是通过制度稳建、沟通清晰与航道安全来降低误判可能。
唯有如此,高音量的政治操作才不至于再次将地区推向危险的边缘。(收集于网络)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